在中國人的思維里,人與木的情感與生俱來。業界普遍認為,西方建筑是石文化,而中國建筑是典型的木文化。從雕花長廊到斗拱結構,從木質房梁到大殿立柱, 家具也從與建筑的和諧共生中找到靈感——使用天然木材、采用榫卯結構、木頭的天然肌理,成為最好的修飾,這都為日后紅木家具的出現和流行奠定了基礎。
在古人的意識中,家具與建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。從古至今,中國傳統家具的用材幾乎都以木材為原料。木材體質堅實,而且經濟合理,且與建筑的造物觀念基本一致。
在漢代《三禮圖》中,就將建筑和家具作為封建王朝的一種基本體制。而到了明清時期,來自南洋的優質硬木出現,紅木家具初次在歷史上亮相,黃花梨便首先受 到了文人的賞識。宋代以后,中國人的起居方式完成了席地坐轉向垂足坐的過程,在此基礎上流行的明式家具是隨著明代江南書房建設而流行起來的,也是從書房中 走出來的文人家具。以“木中之王”紫檀為例,因其質地如緞似玉、色澤耀眼逼人、沉穆典雅而一直深受皇宮及達官貴人的喜愛。
對于紅木家具而言,其木材的特性,決定了整件家具的氣質;正因為世人先注重“表面功夫”,才將不同的材質賦予不同的意義和才情。紅木之于人的情感,始于木之于人的情感;不管收藏家、學者、行業人,對于古典紅木家具的情感,都首先來自于對木材最感性的認識和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