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家具在結構線條上,已經充分運用雕刻技術。傳統家具的線腳無外乎平面、凸面、凹面,線條無非陽線和陰線,只用簡單的線刻和浮雕技術便可以實現,但是在腿足、牙板、牙條等部位不同線腳的運用,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裝飾效果,使家具富有韻律。如三彎腿、透光、彭牙、鼓腿、內翻馬蹄、云紋牙頭、鼓釘這些部位,既是家具上不可缺少的結構,保證家具的堅實穩固,也是家具上不露痕跡的裝飾和點綴,腿足肩部的獸面、牙板上的雕螭紋、鳳紋、花草紋等紋飾,只需施加簡單的雕刻便可實現,使家具在靜態中充滿流動之美,顯著位置的“點睛之筆”,更賦予了家具生命和意義象征。
當明式家具發展到清式家具,繁復華貴的滿雕工藝,將雕刻技術的工巧之美發揚到極致。在雕刻部位上,清式家具在不常用的部位,例如扶手處、束腰處,都施以濃墨重彩的雕刻,而且雕刻內容和主題更多了象征權貴和大富大貴色彩的題材,一些在明式家具象征吉祥的幾何或佛教圖案如萬字、如意、連環等,在清式家具中往往被寫實的祥瑞圖案代替。此外,清式家具還將雕刻工藝與鑲嵌工藝結合起來,將象牙、玉石等多種材料雕刻并鑲嵌到家具上,達到出神入化、嘆為觀止的境地。
在雕刻工藝中,雕刻題材成為如今從業者和研究者看重的部分,從中可以看到當時使用者的欣賞趣味。明清家具專家王世襄在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中,將雕刻題材分為十二類,在如今的紅木家具雕刻工藝中,題材的傳承與創新也是從業者突破的角度之一。然而在創新中,也需要遵循經典原則,否則只會浪費木材、貽笑大方。